助贷获客妙策,奏响金融新乐章,开拓客源宝藏引领行业风尚
传统金融体系中同质化信贷供给与多元化信贷需求的不匹配,既带来了普惠金融发展难题,也抑制了资源配置效率。在技术革新和信息科技催化下,助贷业务通过多方合作和优势互补,摆脱了传统信贷模式下客户、资金、风控由银行独自承担的桎梏,提供了差异化、结构性的信贷供给解决方案。其诞生和发展既具有理论的必然性,也具有实践的必要性。与传统银行贷款业务相比,助贷业务的作用与功能可以从宏观、中观、微观三个层面来理解:
一是从宏观角度看,助贷业务的开展使场景、科技与信贷得以深度融合,有助于破解普惠金融发展的“使命漂移”难题1。助贷机构较之于银行等放贷机构,更加贴近于小微弱贫,能够更好地了解贷款客户的需求,收集贷款客户的信息,从而帮助银行等放贷机构拓展贷款业务范围,将金融服务辐射到传统商业银行覆盖不到的区域。通过助贷机构的信息撮合和居间匹配,缩短和简化了传统放贷流程,使资金快速到达贷款需求方手中。通过提升贷款的可得性、性价比、便利性和安全性,拓展贷款市场的深度,有效推动金融服务触达“最后一公里”,有助于缓解普惠金融面临的贷款持续性与风险收益平衡的问题,解决普惠金融发展的“使命漂移”问题2。
二是从银行业角度看,助贷业务可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转型,改变同质化竞争的状态。传统商业银行等放贷机构的发展目标普遍聚焦于做大做强,目标客户多以大型国有企业和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为主,业务模式较为粗放,在战略、经营模式和服务上同质化现象严重。而助贷机构主动“走出去”进行营销获客,从一开始就聚焦小微贫弱,定位市区、县域和乡镇,提供小额贷款和信贷服务,并应用场景嵌套、客户跟踪、征信审查、大数据智能风控、催收处置等一系列差异化服务。
三是从风险管控的角度看,助贷业务为金融风险的管控提供了新的视角。国有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科技实力,风控和贷后管理能力强;而中小城商行、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本身技术能力薄弱,在信贷风险管控方面存在缺口。助贷机构坐拥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,占据技术优势、场景优势、数据优势和大数据风控优势,与商业银行等资金方形成优势互补,有助于后者提高贷款定价、风险定价的能力,弥补资金方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。在助贷业务下,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解决客户、风险和资金问题,可以有效缓释金融风险。
综合来看,助贷业务是资金方和金融科技机构实现优势互补的有效形式,其实质是在银行资金能力与获客能力失衡、金融牌照与展业能力错位(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,2019)以及金融市场分工不断深化背景下诞生的新商业模式。助贷业务有助于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获客、风控、技术等方面的能力短板,有助于丰富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载体,有助于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信贷供给体系,有助于更好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。
参考资料:《助贷业务的运作模式、潜在风险和监管演变研究》